书接上文 对沙沟中学教师冯正文(原周奋中学)的几问... https://www.xh0523.com/thread-613558-1-1.html
(出处: 兴化论坛) 当“释怀”成了一种道德绑架,沉默便是对罪恶的合谋 冯正文看到了,现任校长看到了,很多网友也看到了... 我以为,故事的走向会是对事实的核查,对是非的辩论。但我还是太天真了!我忘了,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比道理更强大的东西,叫做“关系”! 于是,最新的剧情不再是“话要听两面”,而是变成了:冯正文和“Z老师”是亲戚,而这位亲戚,又与我父母相熟。这条精心编织的关系链,最终的任务,是绕开我所有的逻辑和证据,精准地“握”住了我父母的“双手”,希望由他们来告诉我:“儿子,算了,别说了,给我们个面子。也给Z老师一个面子”... 那一刻,我感到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彻骨的悲凉! 二十年前,他们利用我“留守儿童”的身份,欺我身后无人; 二十年后,他们利用我“孝顺儿子”的软肋,逼我人前闭嘴。 冯正文,你真是把“因材施教”用到了极致。当年对我,用的是三角尺和耳光;如今对我父母,用的是人情和世故。你从未真正反思过自己的错误,你左手拿着“逐渐遗忘”,右手抓着“年代背景”,关于我,你有我的联系方式和工作地址,偏偏,你选择精算压制代价的成本。动用权力和关系想我删帖闭嘴,比承认错误简单得多,不是吗? 尊敬的Z老师:您是兴化政协委员会成员,参政议政的职责,如您在官网上的诸多文章,皆是为民请命、监督不公。可您却为一个涉嫌师德违法的人做说客,去对一个家庭的旧伤疤进行“维稳”。您劝的是“释怀”吗?您劝的是“掩盖”。您维护的不是和谐,是一个可能早已溃烂的真相。 我最心疼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一生老实,敬重文化人,信奉“以和为贵”。如今被推到这个位置,左右为难。他们看到了文章,第一反应是算了,再是担心我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许,也真的想劝我,不是因为觉得我错了,而是因为他们害怕,怕我惹上麻烦,怕被穿小鞋,怕这“关系”背后无形的力量。 我想对他们,也对所有劝我的人说: 爸爸,妈妈,不能“算了” 如果今天我因为孝顺你们而选择了沉默,那就是认同了二十年前他们欺负那个十五岁的孩子是“活该”。我无法一边孝敬未来的你们,一边背叛过去的自己。 “释怀”是主动的豁达,不是被动的封口。 当“释怀”变成一项由关系编织下的“都是为你好”,它就已经变了味。这不是和解,这是投降。这不是宽容,这是对不公的屈从。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若对滥用权力者报以“德”(沉默),那该如何报答那些曾给过我“德”的人?比如扬州天海职校给我重生的老师,比如风雪里蹬车却无力保护我的爷爷?我的“德”,要报给那些真正给予我光和热的人,而不是用来滋养恶的土壤。 所以,文章不删,我会写下去。 但请所有人放心: 我追求的,从来不是把谁送进监狱。 我追求的,是一个程序正义。 1. 一份正式、公开的调查结论:由教育局参与建立的调查组,公正地核查我描述这些事件。冯老师的行为,到底属不属于违规违法?属于,就按规处理;不属于,就还他清白,也让我死个明白。若我造谣,我入狱! 2. 我要求一个制度上的交代:兴化的教育系统,能否从此建立对校园暴力、师德的长效监督和追溯机制?让我的痛,能成为保护后来者的盾。 我不是要推翻谁,我只是想扶起一杆倒了二十年的、叫做“公平”的旗 当年,他们用暴力剥夺了一个少年的尊严; 今天,请不要再用人情,来剥夺一个成年人寻求公道的权利。 这件事,与我父母无关,与Z老师的“面子”更无关。 这只与是非有关。 兴化教育,任重道远 周奋中学未毕业的程兴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