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易学是一门具有东方独特思维方式、集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于一体、以探索天道人理变易规律为目的的系统学术。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作用。各代、各派易学是所处历史环境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与时代特征,是华夏文化及其理论思维的体现。 易经的主要分类 易经分为儒家易学与道家易学,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 易理易学又称义理易学,是专门讲述易经本经哲学义理的易学;象数易学宗旨在于运用;数理易学是研究易经中的科学思想与数学思想;纳音易学则结合了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的思想。 易理易学从周公文王而后由儒家孔子一脉相承;象数易学则在易学中一花五叶,从民间社会到儒佛道三家各有所踪,在此不再一一罗列。象数易学在当代以林忠军的学术派、张其成的经世致用派、邵伟华的玄学预测派为代表。易理易学与哲理易学则以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和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为代表。 其实,易学家们各执一端,有违《易经》本旨,有违易宗。《童子问易》认为易学的易宗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
张成
易经的主要奠基人 易经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舜帝、周文王、周公、老子与孔子。 《易传》实际是易学专著,只不过因为孔子的圣人身份,其与《周易》一起成经了而已。《易传》是《易经》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真正理解易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中国文化本身的结构、途径和方法来看易学带给它的作用。从这个观点来看,其结果应该是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易学在整个中国文化里面的地位,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易学怎么样在中国整个的学术里面起着核心的领导的和一切密切相关的重要作用。” 易经的发展结构与内容 易经是通过对《易经》与《易传》所作的解释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自古以来对《易经》的研究、就呈现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态势。各种学术,或援以入易,或引易为援。如:儒家易、道家易、医学易、气学易、心学易、汉学派易、宋学派易、义理派、象数派、占卜宗、老庄宗、儒理宗、星相宗、堪舆宗等,各流派通过对经传的解说,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从而构成了一套理论体係。 历史上对《易经》的专门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四大历史阶段,并形成了象数学派和义理派两大流派,即:着重从阴阳奇偶之数和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经传文义的称为象数之学,致力于研究象数学的人组成象数学派。 主要从卦名的意义和卦的性质解释《周易》经传文,注重阐发卦爻象和卦爻辞义理的,则属于义理之学,从事义理之学的人组成义理学派。 象数之学是汉代易学的主流;魏晋隋唐时,义理学派占了上风。宋明时代则形成了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并行的局面。与宋明道学相适应,象数之学又分为数学派和象学派;义理之学又分为理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等不同的流派。到了清代,又走上了复兴汉代易学的道路。 一:汉代象数学派 二:晋唐义理学派 三:宋代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 四:清代的复兴汉学。 一: 孟喜以卦气说来解释《易经》,所谓卦气,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释节气的变化。例如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代表十二个月和节气的十二消息卦。 京房改造和发展了孟喜的卦气说,并提出了“八宫卦”说和纳甲说,用以解释气候的反常现象,大讲阴阳灾变,以此推断人事的吉凶,构成京房易学的一大特征,也是汉易的特征之一。 虞翻将卦气说引向了卦变说。卦变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乾坤父母卦变为六子卦,一是十二消息卦变为杂卦。其卦变说无非是企图从某一卦引出另一卦,甚至更多的卦,然后再与互体说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取象,以便更加随意地解释《易经》的卦爻辞,从而将汉易象数之学引向了极其繁杂的解易道路,因此,汉易象数之学被王弼派义理之学所取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 魏代王弼是义理之学的创立者,晋人韩康伯进一步加以发挥,将易学引向了更加思辨的道路。唐初孔颖达作《周易正义》,以王韩《易》注为本,从而使王弼派的义理之学被官方定为正统易学。 王弼注解《易经》,以《易传》的观点解释经文,注重义理的阐发,文字力求简明,不讲卦气、卦变、纳甲和阴阳灾变,一扫汉易中象数学派的烦琐的解易学风,给人一种清晰明快,而又意义深远之感。 韩康伯进一步从义理的高度概括和阐发了王弼的易学观,认为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具备天下之理,《易经》乃明理之书。因此,通过《易经》就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人们应该在事象的背后探求隐藏的义理。 唐代的孔颖达着《周易正义》、李鼎祚集汉易系统和玄学派的注解成《周易集解》对王弼派易学进行了一番修正和改造,且对两汉以来易学作了一次大总结,而融合了象数和义理两派易学的倾向。代表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方向。
张成
三: 宋易的发展时期,上起五代,下及元明。北宋象数之学的倡导者始于宋初的陈抟,而义理学派的倡导者大概出于宋初的胡瑗,由程颐集其成,朱熹进而吸收各家的易学观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体系。 理学大师朱熹以程氏易学为骨干,吸取各家的易学观点,提出「易本卜筮之书」,企图说明《易经》的本来面貌,强调要区分《易经》、《易传》和易学。视《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为表现事物之理的抽象公式,可以代入一切有关事物。 心学派的杨简提出「天人一本」、「三才一体」的命题,明代的王畿继承以人心解易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了王守仁的「良知即易」说。气学派的张载以阴阳二气生生不已的变化过程和法则,解释卦爻象的变化和卦爻辞的义理。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站在气学派的立场,对宋明易学及其哲学作了总结,主张占筮与学习《易经》之义理不可偏废,把古代易学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标志着宋易和宋明道学的终结。 四: 清代是汉易复兴的时期。清人解易的着作十分丰富,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其内容和倾向也很複杂,但就其易学发展的主要倾向说,是从宋易走上了复兴汉易的道路。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知识根据张成老师喜马拉雅FM易经应用智慧内容整理而成。
|